详情
北京房山区:智慧蜂场带动养蜂产业大发展

  这个暑假,北京高校100余支社会实践团陆续奔赴乡村振兴一线。在房山区的蒲洼乡,北京农学院师生建设了一个智慧蜂场,利用专业所学研发出智能蜂箱设备和管理认养系统,助力蜂农提质增收。智能蜂箱上岗不到半年,当地蜂蜜产量翻了一番,高效的蜂场管理系统也帮助蜂农减少了超50%的人工消耗。

  房山区最西部的蒲洼乡与河北涞水相连,这里峰峦叠嶂,分布着多种动植物,不仅是市级自然保护区还是中华蜜蜂主要的生活和繁殖区域。在当地,一些村民依靠养蜂为生,但小而散的养殖模式和传统的养殖技术,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,效益差,中华蜂产业日渐式微。

  今年3月,蒲洼乡政府与北京农学院智慧农业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,确立“乡政府+教授工作站+联合社+村集体+农户”的合作发展模式,北农智慧蜂场正式落地。利用暑假,师生们来到蜂场,与蜂农一起探索先进的养殖方式和推广形式,让蜂农们感受到了新的机遇。

  “蜂箱上的黑色装置,就是蜂箱的‘智能大脑’,可以实时监测蜂箱内部的温度湿度等环境信息,以及蜜蜂出入量等数据。”该校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王晶琛熟练地穿戴好防蜂装备,走到一个蜂箱边,他打开手机上的数据采集界面,当日空气温度、湿度、进出量、重量等数据清晰可见,“一般来讲,一个蜂箱里的小蜜蜂一天累计进出十余万次,每一次的辛勤采蜜都会被呈现出来。”王晶琛说,智能蜂箱还能检测蜂蜜的重量,每天增加了多少克,蜂农都能心中有数。

  数据的可视化呈现使得蜂农无需整日守在蜂场,减少了劳动量和对蜜蜂活动的干扰,提高了蜜蜂的酿造效率。这样一来,师生和蜂农只需要检查呈现异常数据的蜂箱,定期查看蜂巢及蜂王的健康状态即可。“我们惊喜地发现,不到半年的时间,当地养蜂场蜂群的数量增加了约40%,蜜蜂采集能力也提高了,蜂蜜产量从过去的每月每个蜂群产出不到一斤,增加到如今的足足两斤多,翻了一番!”该校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徐践说,蜂农尝到了香甜的“科技蜂蜜”,都乐开了花。

  有了信息化的设备和数据化的呈现,养蜂产蜜的过程就能实现公开透明,不光具有科研价值,还能让消费者买到不掺假的放心蜜。最近,师生开发了一款认养小程序,打算通过消费者认养蜂箱的方式带动蜂农收入。小程序里,消费者可以随时了解蜜蜂的生产活动,看到蜂箱的各种数据以及蜂场情况,“消费者就像能蹲在蜂箱边看着蜜蜂酿造蜂蜜一般,全程参与养蜂过程,收获蜂箱内产出的所有蜂蜜。”徐践说。

  未来,北农智慧蜂场将继续开展试验示范以及推广工作,运用科技支撑蒲洼中华蜂养殖,建立蒲洼中华蜂养殖技术标准,以及数字化养殖与营销模式,带动蒲洼乡中华蜂养殖业发展。

  声明:以上文章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,如涉版权,请通知0537-3163974删除。

相关资讯
文章评论
下滑加载全部评论
已加载全部评论
发表评论
0评